人民老兵 | 无腿英雄,军人本色发表时间:2023-11-20 19:25 郑守勇,安徽省定远县大桥乡人。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,运动会冠军,又是远近闻名的企业家。殊不知,郑守勇还怀揣着一本“一等伤残军人证书”,是个必须依赖假肢才能够行走的残疾军人。 ![]() ![]() 失去双腿 1982年,郑守勇从安徽省定远县入伍,成为67军199师596团的一名战士。1984年10月,他随队奔赴老山前线参战,担任尖刀班班长,坚守在有着老山轮战阵地,期间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偷袭和进攻。1985年,在后来的执行作战任务中,敌人再次进行反扑,阻击作战中的郑守勇被炸成重伤,经过抢救总算保住了一条命,但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腿。他凭借英勇的表现荣立一等功,被评为一级伤残军人。1986年5月21日,《解放军报》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位战斗英雄郑守勇的英勇事迹。 解放军报报道 ![]() ![]() 再创辉煌 1987年初,安徽省举办全国残运会选拔赛。郑守勇在观看标枪比赛时发现,尽管参赛的人不少,可投得最远的才不过16米。郑守勇看不下去了,说:“让我试试!”结果,他第一次就投出了18米的成绩,紧接着再投两次,居然一次比一次投得远。郑守勇就这样迈着伤腿走进了运动场,向目标发起了“进攻”。 在第三届全国残运会男子标枪比赛赛场,郑守勇首战告捷,投出了28.5米的好成绩,夺得银牌。这是郑守勇在残疾人运动这个“战场”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。后来,他投身于残疾人运动之中。凭着股子军人特有的意志力,在残疾人运动中连创佳绩。在1996年全国残运会上,他的投掷标枪创造42.7米的纪录,这个纪录连续保持了两届运动会后才被打破。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,英雄决战岂止在战场,竞技场上亦英雄! ![]() ![]() 永远的奉献
郑守勇在日记中写道:“比起那些牺牲在南疆的战友,我是幸运的,没了腿,我还有一双手,可以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……” 为了回报社会,郑守勇辞去了机关工作,投入了商场。经过十几年的拼搏,郑守勇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,每年还拿出近万元资助、慰问残疾人,在自己的公司里先后安置了50多名下岗职工。 作家林显勇为郑守勇赋辞:“献身卫国保家安,何惜战场流热血,壮士心丹,重整衣冠,公益添花常献爱,芳若幽兰。” ![]()
山河依旧,四海清平,如今平安的幸福生活,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无私奉献的成果,他们是人民老兵,是为人民出生入死、饱经风霜的英雄们,是最可爱的人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4年来,人民军人在风雨中历经硝烟战火,一路披荆斩棘,付出巨大牺牲,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,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。军人,是国家的宝贵财富,是捍卫华夏大地的钢铁长城,是守护人民安全的坚固防线,纵使时光飞逝,老兵的功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。有这样一部纪录片,将镜头对准了敬爱的老兵们。 影响力时代(深圳)文化传媒推出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纪录片《人民老兵》,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纪录片的宏大内容,它对焦人物的细节,深入到我们身边的人、亲近的、熟悉的人,从人民老兵的故事中,让“小切口、大主题、正能量”成为创作特色,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历程,赓续红色血脉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媒介和凝聚力量,《人民老兵》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,反映经济、政治、社会建设发展新成就,反映普通人民以奋斗创作美好生活的作品。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,带我们走进老兵的峥嵘岁月,真切感受老兵们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,他们的故事和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,激励我们汲取精神养分,在新的征程中不负时代、不辱使命。 |